近年来,在河南省通许县,每当麦收时节,经常看到一望无垠的麦田收割完成后,田野里整齐排列的圆柱形秸秆捆垛。
在通许县邸阁乡,秸秆综合利用的“绿色链条”清晰可见,收割后的小麦秸秆经打捆回收,成为牛羊等畜禽的优质饲料。通过“企业回收+合作社联动+农户参与”的创新协议机制,邸阁乡聚焦4.6万亩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,探索“秸秆回收—饲料化利用—畜禽粪便还田”闭环路径。目前全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%,让“田间废弃物”变身“生态新资源”。
走进这个乡牌路村向阳养殖基地,堆积如山的麦捆整齐码放在基地,肉牛养殖户张永来正在牛犊喂饲料。“我这圈里有60多头牛,一天秸秆就得800斤左右,一年麦秸秆喂个五六十吨、黄贮的玉米秆还得七八十吨。”看着个个膘肥体壮的肉牛,张永来摸着一头正在吃草的牛犊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。“俺买牛犊时也就三四百斤儿,喂个把年能长个一千二三百斤,这啥都除净,现在每斤按市场行情十四块三算,一头牛也能挣两三千块钱。”
不但养牛要用秸秆,养鸭也需要,每天都要往鸭棚撒秸秆隔离粪便,来保持圈养鸭棚的干燥。蛋鸭养殖户刘素萍说:“我养鸭六七年了,今年装有五千只鸭,一年的效益十来万,我们村儿鸭棚现在有百十个,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到手。”她提前和农户打招呼,商量好用麦秸秆换鸭粪,这样既减少了成本,又增加了收入,还保护了环境。
在走访中了解到,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经囤积发酵,转化为富含养分的有机肥,重新施入农田滋养作物。“秸秆卖了能换钱,粪肥还田省化肥,种地成本降了,地力还越来越好。”标台村的肉牛养殖户刘刚算了笔“实惠账”。“秸秆饲料化利用为养殖户降低了饲料成本,畜禽粪便还田可以让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.2个百分点,每亩地可减少化肥使用量10%-15%,实现农业减碳、土壤增肥、农民增收的多赢局面。”
“秸秆是‘错放地方的资源’,盘活它就能释放生态红利。同时对人居环境整治起到了很好的疏导作用,坑塘沟渠、田间地头废弃秸秆再也看不见了。”邸阁乡党委副书记、乡长王锋介绍,目前全乡养蛋鸭约有40万羽、肉牛近1万头,年可消化秸秆4.2万余吨,带动农户每亩增收50-80元,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逐步显现。下一步,邸阁乡将持续拓展秸秆能源化、基料化等多元利用渠道,让“秸秆经济”成为乡村绿色发展的新引擎,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“绿色动能”。